看语文网 > 阅读答案 > 阅读技巧 > 现代文阅读技法点拨

现代文阅读技法点拨

更新时间:2024-04-19 20:10:02

现代文阅读技法点拨

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内容,占试卷三分之一的分值,同时又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部分,因此中考现代文复习成了重中之重。时间紧迫,任务量大,现代文阅读部分该怎样复习,才能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呢?日前,记者专门就此问题采访了石家庄市42中的仝晓娟老师,请她为广大考生作以点拨。

-培养良好的临场阅读习惯

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是:由语言形式到文章内容(因文解道),再由文章内容到语言形式(因道解文),循环往复,逐步加深理解。仝老师说,考场上,面对一篇现代文材料,同学们可以通过以下三步阅读理解。

第一步,精读文章,整体感知理解内容和形式。先以较快的速度默读一二遍,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(写的什么),领会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,即文章的主旨;把握文章的思路(怎么写的)。找到体现作者写作目的、思想感情的关键句(主旨句)、段落的中心句、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词句以及前后照应的词句,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等。这样就会心中有数了。这一步是十分关键的环节,但也是同学们容易忽略的环节。

第二步,研读问题。一字不漏地阅读文章后面的问题,找出题干中的重要词语,明白命题者的意思,避免答非所问。

第三步,细读文段,做好标记。仔细研读问题所涉及到的文章段落或区域,筛选对答题有用的信息,在原文中做好相应标记,以便精心组织答案。

应该注意的是:

1、问题所涉及的范围,有的是文段局部,有的则涉及整篇文章。同学们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句,联系上下文,善于准确有效搜索信息,全面地整理出答案。

2、组织答案,最好摘取文中的词语综合整理,尽量少用自己的语言。平时复习训练中同学们要加强这个意识。

仝老师说,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,包括记叙文、说明文、议论文三种文体。分析近年来的中考试卷,全国各地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更加突出,而且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、丰富,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。

综合考点,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1、字词句的考查

(1)有关字词的音、形、义。

(2)词句的语境义、深刻含义、作用分析等。

(3)品味语言:记叙、描写语言准 确、生动、形象的特点;说明文语言的准确、简明的特点以及平实和生动的风格;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、概括性、鲜明性和生动性的特点。

2、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

(1)记叙文主要考查概括(文章)故事的主要内容、段意,把握主旨(作者的写作目的、思想感情),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,把握形象的意义等。

(2)说明文主要考查说明对象(或说明的主要内容)及其特征,找出(或 概括出)段落中心句;说明方法及其作用(下定义:完整、准确、科学地说明事物;列数字:具体、准确地说明事物,令人信服;打比方:生动、形象地说明事物;作比较:突出、强调、使特征更加鲜明;分类别: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;画图表:直观、清晰地说明事物)。

(3)议论文主要考查论点(包括分论点)、论据(事实论据、道理论据)、论证方法(举例论证、道理论证、对比论证、比喻论证等)及其作用。

3、文章思路与结构的分析、理解

(1)记叙文的主要考查点有:记叙的要素(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的起因、 经过、结果);记叙的人称(第一人称、第二人称、第三人称)及其作用;记叙的顺序(顺序、倒叙、插叙)及其作用;记叙的线索(如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,人物,作者的思想感情,时间,地点的变化,某一中心事件等);记叙的详略(理解材料和中心的关系);情节(开端、发展、高潮和结局);过渡、连贯、铺垫和照应;表达方式(记叙、描写、抒情、议论、说明),以及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的作用;表现方法(对比、衬托、托物言志、情景交融、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、欲扬先抑、设置虚实结合、以小见大、设置悬念、卒章显志、首尾呼应、明线暗线、联想想象、象征)等。

(2)说明文的主要考查点有:说明顺序(时间顺序,空间顺序(从外到内、从上到下、从前到后、从中间到四周等),逻辑顺序———从原因到结果、从主要到次要、从整体到局部、从概括到具体、从现象到本质、从特点到用途等);说明文的结构(总分式、递进式)等。

(3)议论文的主要考查点有:议论文论证的基本思路(提出问题———分析问题———解决问题)和基本结构(引论———本论———结论) 、种类(递进式、并列式、总分式、连贯式)等。

4、鉴赏、感悟能力的考查

(1)记叙文:就文中人物、作者的思想感情等,谈自己的体会、启示、认识、感想等;赏析文章的内容、句段、写法等;仿写句子;评价人物形象的意义;赏析、品味描写内容(人物描写、环境描写、细节描写等);比较、分析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等。

(2)说明文:结合实际生活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知识和科学精神;分析说 明文中的记叙、描写、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;品味词句等。

(3)议论文:填补词句;赏析语言风格(准确严密、凝练含蓄或尖锐泼辣)等;叙述、说明等表达方式的作用(记叙,简洁、概括地讲清楚事实,作为论据证明论点;说明,往往是议论的前提和基础)。

5、积累和运用能力的考查

文段补写、续写等再造活动(记叙文);就论点补充论据(议论文);仿写句子等。

不同文体、类型的问题,解答的思路和方式不一样,集中复习训练阶段,同学们更要有意识地进行归纳、总结并融会贯通。这里,仝老师就几种典型考点的答题思路、技巧为同学们作了指导:

1、理解词语的语境义

一是搞清楚词语的本意,二是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,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。

例如:“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,全体都震悚起来”(鲁迅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)这句中的“震悚”的本意是“因恐惧而颤抖;震惊”联系上下文,它强烈地表现了“我”被深深感动的情感;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“我”成长的意义的重大。

2、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

(1)理解句子的含义,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,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,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,并联系句子的修辞、表现手法等,用通顺、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。

例如:“结合具体语境, 说说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句的含义。”画线句“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?”用了比喻的修辞,形象有趣;再联系上文,“有人看了 钱钟书 先生的文章后慕名来访”,不难理解它的 真实意思: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作者,也没必要特意拜访作者。(2007年河北中考议论文阅读《谈“忍”》)

(2)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,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,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,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。

在文章开头,内容方面上:(议论、抒情句)开门见山,开篇点题(主旨、话题、论点);(描写句)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、地点,渲染气氛,定下感情基调等。结构方面:或总领下文,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(记叙文),或设置悬念、吸引读者(记叙文)等。

在文章中间,内容方面:(议论、抒情句)画龙点睛,点明事件的意义,抒发作者的感情等;结构方面:承上启下(过渡);概括分论点(议论文)等。如果句子单独成段,还有强调的作用。

在文章末尾,内容方面:(议论、抒情句)点明(强调)中心,深化(升华)主题(记叙文);归纳总结论点(议论文);照应题目,首尾呼应,使结构完整等。

另外,还应考虑到句子所带的标点符号和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———

如:句末带省略号,还有引人联想、思考的作用。

感叹句: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,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,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。

比喻,拟人: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、表现对象的特征(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)。

排比,反复:增强语言气势,强调了对象的特点(记叙文、说明文),作者观点,感情(议论文、记叙文),加强节奏感。

反问,设问:强调某些内容,加强语气;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。

3、语言连贯题。

常见的题型有:在文段中填补句子;调整句子顺序等。

(1)填补句子,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①注意位置,看看所填的句子是提领全段的中心句,还是过渡句,或是结尾总结句;②和前后的句子在陈述对象上、叙述角度上、用语形式上、句式结构上、语气情调上、要保持一致。

(2)调整句序,要特别注意句子间意思的内在顺序(空间方位顺序,逻辑顺序———由表及里、由浅入深、由感性到理性、由主到次等),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规律。

4、给文段划分结构层次的常用方法。

(1)记叙文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:按时间划分(找表示时间的词语);按地点的转换划分(找表示地点的词语);按事情发展过程(找各个事件)。

(2)议论文,依据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(并列结构、递进结构、总分结构)和议论的基本思路(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);注意过渡词句。

(3)说明文,依据说明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;紧扣表顺序的词语,(如“首先”“其次”“还有”等),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。

5、概括文章的主 要内容、段意和提炼中心。

(1)概括主要内容

记叙文: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回答问题:“(什么时间、什么地点)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?结果如何?”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。

说明文:主要内容=说明对象+说明对象的特征。对于事理说明文,可从现象的起因(根源)、性质(工作原理、危害性)、解决措施(用途、发展前景)等方面入手,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,也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点。

议论文的主要内容,即弄清文章议论的问题及其作者的观点。

(2)概括段意

抓段落中心句。一般说来,议论文、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。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(表提领作用),或在结尾(起总结作用),有时也在中间。

没有现成的中心句,就分析文段的层次关系,若有主次,就选主舍次,若是并列,就把几个意思连结归纳出来。

抓文段的强调点。特别是小说、散文等,通过句子之间的关系,找出作者强调突出的内容、感情,用自己的话简明连贯地表达出来。

(3)提炼中心思想

一般是就记叙文来说的。它的基本思路是“通过记叙(描写)……表现了……”

首先,应特别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、抒情句子,它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。如:朱自清的《背影》篇首“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,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”,这句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,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,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,突出了背影,使读者产生悬念,又与结尾句“唉!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!”遥相呼应,怀念父亲的主旨清晰可见。

其次,提炼中心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,结合文章的背景,分析材料的详略。如:朱自清的《背影》,写回家奔丧,写在南京游逛,都一笔带过,因为这些和主题关系不大;详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 和送行的过程,则是为了表现和突出中心。文中几个并列材料的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同一个中心。

就说明文来说,在概括各段大意(中心句)的基础上归纳出主旨,是常用的方法。

议论文的主旨就是作者的观点,它在形式上是一个陈述句,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。它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的结尾,(注意“所以”“总而言之”“总之”“因此”“归 根结底”等总结性的词语);有时在文章的中间;有时标题本身就是中心论点。有时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(分析论据,看它证明什么问题,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)。

6、关 于标题

(1)标题的含义

结合全文的内容、主旨,并结合所使用的修辞等来分析含义。

如“2006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阅读《我看到了一条河》有一题: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。”从故事情节来看,问题中的“河”是实实在在的,“我”看到了它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呢?结合原文可知,“我”把它当成了最后的机会,坚信自己能 赢,并两次强烈要求停车,这些都能体现我乐于寻找挑战的特点,所以说,“河”比喻的是机会,题目的含义是:“我”找 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。

(2)题目的作用

记叙文,有的交代主要内容,如鲁迅的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;有的揭示(或暗示)主旨,如《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》(中考语段);有的点明线索,如鲁迅的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;有的交代描写对象,如老舍的《济南的冬天》,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环境,如孙犁的《芦花荡》;有的设置悬念,如《城市给了我们什么》(中考语段)等。

议论文题目往往揭示(暗示)论题或论点;说明文的题目往往交代说明对象或对象的特点。

7、环境描写的作用

(1)自然环境(自然景观如天气、季节、山川、湖海等自然景物)的描写:渲染气氛,烘托人物的心情,展示人物的性格;点明时间、地点,增加事件的真实性;预示人物的命运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;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等。

(2)社会环境(故事有关的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、室内的布局、陈设)的描写: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;渲染气氛,烘托人物的情感等。

8、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。

(1)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。

(2)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———人物的活动环境,人物的肖像、语言、动作和心理描写,概括总结。

(3)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。如对比手法,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。

现代文阅读技法点拨

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内容,占试卷三分之一的分值,同时又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部分,因此中考现代文复习成了重中之重。时间紧迫,任务量大,现代文阅读部分该怎样复习,才能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呢?日前,记者专门就此问题采访了石家庄市42中的仝晓娟老师,请她为广大考生作以点拨。

-培养良好的临场阅读习惯

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是:由语言形式到文章内容(因文解道),再由文章内容到语言形式(因道解文),循环往复,逐步加深理解。仝老师说,考场上,面对一篇现代文材料,同学们可以通过以下三步阅读理解。

第一步,精读文章,整体感知理解内容和形式。先以较快的速度默读一二遍,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(写的什么),领会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,即文章的;把握文章的思路(怎么写的)。找到体现作者写作目的、思想感情的关键句(句)、段落的中心句、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词句以及前后照应的词句,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等。这样就会心中有数了。这一步是十分关键的环节,但也是同学们容易忽略的环节。

第二步,研读问题。一字不漏地阅读文章后面的问题,找出题干中的重要词语,明白命题者的意思,避免答非所问。

第三步,细读文段,做好标记。仔细研读问题所涉及到的文章段落或区域,筛选对答题有用的信息,在原文中做好相应标记,以便精心组织答案。

应该注意的是:

1、问题所涉及的范围,有的是文段局部,有的则涉及整篇文章。同学们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句,联系上下文,善于准确有效搜索信息,全面地整理出答案。

2、组织答案,最好摘取文中的词语综合整理,尽量少用自己的语言。平时复习训练中同学们要加强这个意识。

仝老师说,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,包括记叙文、说明文、议论文三种文体。分析近年来的中考试卷,全国各地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更加突出,而且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、丰富,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。

综合考点,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1、字词句的考查

(1)有关字词的音、形、义。

(2)词句的语境义、深刻含义、作用分析等。

(3)品味语言:记叙、描写语言准 确、生动、形象的特点;说明文语言的准确、简明的特点以及平实和生动的风格;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、概括性、鲜明性和生动性的特点。

2、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

(1)记叙文主要考查概括(文章)故事的主要内容、段意,把握主旨(作者的写作目的、思想感情),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,把握形象的意义等。

(2)说明文主要考查说明对象(或说明的主要内容)及其特征,找出(或 概括出)段落中心句;说明方法及其作用(下定义:完整、准确、科学地说明事物;列数字:具体、准确地说明事物,令人信服;打比方:生动、形象地说明事物;作比较:突出、强调、使特征更加鲜明;分类别: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;画图表:直观、清晰地说明事物)。

(3)议论文主要考查论点(包括分论点)、论据(事实论据、道理论据)、论证方法(举例论证、道理论证、对比论证、比喻论证等)及其作用。

3、文章思路与结构的分析、理解

(1)记叙文的主要考查点有:记叙的要素(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的起因、 经过、结果);记叙的人称(第一人称、第二人称、第三人称)及其作用;记叙的顺序(顺序、倒叙、插叙)及其作用;记叙的线索(如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,人物,作者的思想感情,时间,地点的变化,某一中心事件等);记叙的详略(理解材料和中心的关系);情节(开端、发展、高潮和结局);过渡、连贯、铺垫和照应;表达方式(记叙、描写、抒情、议论、说明),以及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的作用;表现方法(对比、衬托、托物言志、情景交融、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、欲扬先抑、设置虚实结合、以小见大、设置悬念、卒章显志、首尾呼应、明线暗线、联想想象、象征)等。

(2)说明文的主要考查点有:说明顺序(时间顺序,空间顺序(从外到内、从上到下、从前到后、从中间到四周等),逻辑顺序―――从原因到结果、从主要到次要、从整体到局部、从概括到具体、从现象到本质、从特点到用途等);说明文的结构(总分式、递进式)等。

(3)议论文的主要考查点有:议论文论证的基本思路(提出问题―――分析问题―――解决问题)和基本结构(引论―――本论―――结论) 、种类(递进式、并列式、总分式、连贯式)等。

4、鉴赏、感悟能力的考查

(1)记叙文:就文中人物、作者的思想感情等,谈自己的体会、启示、认识、感想等;赏析文章的内容、句段、写法等;仿写句子;评价人物形象的意义;赏析、品味描写内容(人物描写、环境描写、细节描写等);比较、分析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等。

(2)说明文:结合实际生活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知识和科学精神;分析说 明文中的记叙、描写、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;品味词句等。

(3)议论文:填补词句;赏析语言风格(准确严密、凝练含蓄或尖锐泼辣)等;叙述、说明等表达方式的作用(记叙,简洁、概括地讲清楚事实,作为论据证明论点;说明,往往是议论的前提和基础)。

5、积累和运用能力的考查

文段补写、续写等再造活动(记叙文);就论点补充论据(议论文);仿写句子等。

不同文体、类型的问题,解答的思路和方式不一样,集中复习训练阶段,同学们更要有意识地进行归纳、总结并融会贯通。这里,仝老师就几种典型考点的答题思路、技巧为同学们作了指导:

1、理解词语的语境义

一是搞清楚词语的本意,二是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,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。

例如:“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,全体都震悚起来”(鲁迅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)这句中的“震悚”的本意是“因恐惧而颤抖;震惊”联系上下文,它强烈地表现了“我”被深深感动的情感;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“我”成长的意义的重大。

2、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

(1)理解句子的含义,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,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,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,并联系句子的修辞、表现手法等,用通顺、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。

例如:“结合具体语境, 说说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句的含义。”画线句“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?”用了比喻的修辞,形象有趣;再联系上文,“有人看了 钱钟书 先生的文章后慕名来访”,不难理解它的 真实意思: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作者,也没必要特意拜访作者。(2007年河北中考议论文阅读《谈“忍”》)

(2)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,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,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,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。

在文章开头,内容方面上:(议论、抒情句)开门见山,开篇点题(主旨、话题、论点);(描写句)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、地点,渲染气氛,定下感情基调等。结构方面:或总领下文,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(记叙文),或设置悬念、吸引读者(记叙文)等。

在文章中间,内容方面:(议论、抒情句)画龙点睛,点明事件的意义,抒发作者的感情等;结构方面:承上启下(过渡);概括分论点(议论文)等。如果句子单独成段,还有强调的作用。

在文章末尾,内容方面:(议论、抒情句)点明(强调)中心,深化(升华)主题(记叙文);归纳总结论点(议论文);照应题目,首尾呼应,使结构完整等。

另外,还应考虑到句子所带的标点符号和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———

如:句末带省略号,还有引人联想、思考的作用。

感叹句: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,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,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。

比喻,拟人: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、表现对象的特征(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)。

排比,反复:增强语言气势,强调了对象的特点(记叙文、说明文),作者观点,感情(议论文、记叙文),加强节奏感。

反问,设问:强调某些内容,加强语气;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。

3、语言连贯题。

常见的题型有:在文段中填补句子;调整句子顺序等。

(1)填补句子,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①注意位置,看看所填的句子是提领全段的中心句,还是过渡句,或是结尾总结句;②和前后的句子在陈述对象上、叙述角度上、用语形式上、句式结构上、语气情调上、要保持一致。

(2)调整句序,要特别注意句子间意思的内在顺序(空间方位顺序,逻辑顺序———由表及里、由浅入深、由感性到理性、由主到次等),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规律。

4、给文段划分结构层次的常用方法。

(1)记叙文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:按时间划分(找表示时间的词语);按地点的转换划分(找表示地点的词语);按事情发展过程(找各个事件)。

(2)议论文,依据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(并列结构、递进结构、总分结构)和议论的基本思路(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);注意过渡词句。

(3)说明文,依据说明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;紧扣表顺序的词语,(如“首先”“其次”“还有”等),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。

5、概括文章的主 要内容、段意和提炼中心。

(1)概括主要内容

记叙文: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回答问题:“(什么时间、什么地点)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?结果如何?”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。

说明文:主要内容=说明对象+说明对象的特征。对于事理说明文,可从现象的起因(根源)、性质(工作原理、危害性)、解决措施(用途、发展前景)等方面入手,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,也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点。

议论文的主要内容,即弄清文章议论的问题及其作者的观点。

(2)概括段意

抓段落中心句。一般说来,议论文、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。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(表提领作用),或在结尾(起总结作用),有时也在中间。

没有现成的中心句,就分析文段的层次关系,若有主次,就选主舍次,若是并列,就把几个意思连结归纳出来。

抓文段的强调点。特别是小说、散文等,通过句子之间的关系,找出作者强调突出的内容、感情,用自己的话简明连贯地表达出来。

(3)提炼中心思想

一般是就记叙文来说的。它的基本思路是“通过记叙(描写)……表现了……”

首先,应特别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、抒情句子,它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。如:朱自清的《背影》篇首“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,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”,这句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,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,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,突出了背影,使读者产生悬念,又与结尾句“唉!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!”遥相呼应,怀念父亲的主旨清晰可见。

其次,提炼中心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,结合文章的背景,分析材料的详略。如:朱自清的《背影》,写回家奔丧,写在南京游逛,都一笔带过,因为这些和主题关系不大;详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 和送行的过程,则是为了表现和突出中心。文中几个并列材料的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同一个中心。

就说明文来说,在概括各段大意(中心句)的基础上归纳出主旨,是常用的方法。

议论文的主旨就是作者的观点,它在形式上是一个陈述句,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。它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的结尾,(注意“所以”“总而言之”“总之”“因此”“归 根结底”等总结性的词语);有时在文章的中间;有时标题本身就是中心论点。有时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(分析论据,看它证明什么问题,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)。

6、关 于标题

(1)标题的含义

结合全文的内容、主旨,并结合所使用的修辞等来分析含义。

如“2006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阅读《我看到了一条河》有一题: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。”从故事情节来看,问题中的“河”是实实在在的,“我”看到了它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呢?结合原文可知,“我”把它当成了最后的机会,坚信自己能 赢,并两次强烈要求停车,这些都能体现我乐于寻找挑战的特点,所以说,“河”比喻的是机会,题目的含义是:“我”找 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。

(2)题目的作用

记叙文,有的交代主要内容,如鲁迅的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;有的揭示(或暗示)主旨,如《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》(中考语段);有的点明线索,如鲁迅的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;有的交代描写对象,如老舍的《济南的冬天》,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环境,如孙犁的《芦花荡》;有的设置悬念,如《城市给了我们什么》(中考语段)等。

议论文题目往往揭示(暗示)论题或论点;说明文的题目往往交代说明对象或对象的特点。

7、环境描写的作用

(1)自然环境(自然景观如天气、季节、山川、湖海等自然景物)的描写:渲染气氛,烘托人物的心情,展示人物的性格;点明时间、地点,增加事件的真实性;预示人物的命运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;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等。

(2)社会环境(故事有关的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、室内的布局、陈设)的描写: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;渲染气氛,烘托人物的情感等。

8、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。

(1)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。

(2)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———人物的活动环境,人物的肖像、语言、动作和心理描写,概括总结。

(3)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。如对比手法,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。